彼得·蒂尔(Peter Thiel)是一位著名的企业家、投资者和慈善家,以其在技术和创业领域的卓越贡献而闻名。蒂尔是PayPal的联合创始人之一,成功引领公司成为全球领先的在线支付平台。除此之外,他还是Facebook的早期投资者之一,对社交媒体巨头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蒂尔在创投界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,他创立了投资公司Founders Fund,专注于支持具有颠覆性创新的技术初创企业。Founders Fund投资组合中包括了SpaceX、Palantir和Airbnb等众多知名公司,展示了其卓越的投资眼光。

除了商业成就,蒂尔还是一位思想家和作家。他的著作《从0到1》(Zero to One)探讨了创新和独特思维的重要性,成为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必读书籍。书中提出的观点和理念,激励了无数读者去追求真正独特的创新,而不仅仅是模仿现有的成功模式。

从0到1

许多人都读过《从零到一》这本书,但这本书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加隐秘的思维理念,由于Peter Theil担心其负面或阴暗的一面,所以在书里从来没有挑明。

这说的是来自「模仿欲望」理论。来自雷内·吉拉尔(Rene Girard)。

雷内·吉拉尔(Rene Girard)的理论主要是关于模仿欲望(mimetic desire)。他的观点认为,人类的欲望并不是自发产生的,而是通过模仿他人的欲望而形成的。也就是说,人们渴望某种事物,是因为看到他人渴望这种事物,于是他们也想要同样的东西。

模仿欲望理论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:

  1. 模仿欲望:人类的欲望是通过模仿他人的欲望而形成的。

  2. 三角关系:欲望通常涉及一个欲望主体(想要某物的人)、一个欲望客体(被渴望的物品或目标)和一个榜样(模仿的对象)。

  3. 嫉妒和竞争:由于人们模仿彼此的欲望,这往往会导致嫉妒、竞争和冲突,因为多个人可能同时渴望同一个目标。

  4. 替罪羊机制:吉拉尔还提出,社会为了平息因模仿欲望而产生的冲突,往往会寻找一个替罪羊来承受集体的暴力和敌意,从而恢复秩序。

这个理论强调的是模仿他人的欲望,彼得蒂尔在看到FaceBook这个产品的时候,就感受到这个产品所拥有的内核正是模仿欲望的载体——后来的FB所收购的Instagram更甚。

关于其思维理念的起源,David Perell有一篇文章有深入探讨:

Peter Thiel's Religion - David Perell

要更深入了解「欲望模仿」里面,则是:Luke Burgis 所著的 Wanting: the power of mimetic desire in everyday life —— 中文版也已上市:模仿欲望 (豆瓣)